中国碳市场:三年成长,未来可期?

元描述: 深入探讨中国碳市场三年来的进展,涵盖碳排放配额交易、行业扩容、CCER重启、碳金融创新等方面,分析市场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分享专家观点。

引言: 2021年7月16日,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三年过去了,中国碳市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从交易活跃度、碳价走势、行业扩容、CCER重启到碳金融创新,一系列变化正在推动着中国碳市场走向成熟。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碳市场三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展望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碳市场:三年成长,未来可期?

中国碳市场:三年历程,收获与挑战并存

2021年7月16日,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年来,中国碳市场在交易量、碳价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发展之路仍需不断探索。

1. 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过4.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70亿元。总体运行平稳,促进发电企业绿色转型。

2. 碳价稳步上涨,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

碳市场启动三年来,每吨碳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左右,历史最高值超过100元。碳价的上涨反映了市场对碳排放权的认可和需求,也推动了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3. 行业扩容在即,市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预计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也将纳入全国碳市场。未来,参与对象、交易对象也将增加,如金融机构和合规投资者等。

4. CCER重启,自愿碳市场迎来新机遇

今年1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正式重启,为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提供了新的选择。CCER的重启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碳市场的体系,推动碳减排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5. 碳金融创新持续推进,为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碳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包括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碳债券等。碳金融的创新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碳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 挑战仍存,市场活跃度、碳金融发展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尽管中国碳市场在交易量、碳价等多方面实现了上升,但碳市场并未完全达到市场预期。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碳市场的活跃度、扩容、增加CCER方法学、碳金融发展等问题。

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稳步上升,碳价实现突破

1. 交易量持续增长,市场参与者积极性不断提升

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成交量上涨19%,成交额上涨89%,参与交易企业数量也增加了50%。这表明,参与企业对碳市场的认可度和参与积极性在不断提升。

2. 碳价突破百元,市场定价机制逐步完善

今年4月,我国碳市场碳价首次突破百元,这反映了市场对碳排放权的认可和需求,也表明中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正在逐步完善。

3. 碳价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

碳价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变化、国际碳价走势等。未来碳价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但随着中国碳市场发展成熟,碳价将逐步趋于稳定。

4. 碳配额分配制度优化,为市场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本次《方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使得碳市场的运行更加高效。基于发电量的配额更方便核定,而间接排放在发电企业碳排放比例中相对较小,间接排放不再纳入管控减轻了企业进行排放核算的工作量。此外,履约周期的缩短,则体现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更加精细化。

5. 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待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意愿和技术创新

全国碳市场配额有偿分配制度仍待建立。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能够促进企业碳减排的意愿以及加大减排技术创新的力度。

行业扩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即将加入

1. 行业扩容方案逐步推进,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等多个征求意见稿,市场对于下一个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也有诸多猜测。

2.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有望下一批进入碳市场

碳市场在近一两年内极有可能实现扩容,这意味着诸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企业有望下一批进入碳市场。

3. 企业需提前做好准备,抓住机遇提升竞争优势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现在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已刻不容缓。企业应当积极学习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市场规则,组建专业的团队,并将内部的碳减排管理工作纳入日常议程。只有如此,当这些企业真正步入碳市场时,才能凭借其在碳减排工作上的扎实表现,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4. 配额分配方案需科学公正,确保企业可承受范围

除了配额分配要科学公正,也要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推行碳市场扩容的相关政策。

CCER重启:自愿碳市场谨慎前行

1. CCER重启,为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提供了新的选择

今年1月,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正式重启,为企业参与自愿减排提供了新的选择。

2. 首批方法学公布,逐步扩大纳入的领域

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个项目方法学。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陆续评估和遴选发布其他领域的方法学,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逐步扩大纳入的领域。

3. 方法学制定需科学严谨,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当前生态环境部公布方法学的速度相对谨慎是个好事。如果项目量在短时间内过大,专家、第三方审核机构的审核速度跟不上,可能会出现未被检查出来的数据造假问题。

4. 自愿碳市场面临信任危机,需加强管理和透明度

目前自愿碳市场正遭遇信任危机。因为缺乏清晰的数据和透明度,对碳信用额发放和监测缺乏监督,使得一些碳抵消项目被认为是企业“漂绿”工具。要继续发挥自愿碳市场对碳减排的作用,那么科学制定方法学、加强管理、增加透明度、开拓创新等是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碳金融创新:潜力巨大,但需耐心等待

1. 碳金融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强化,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证监会《碳金融产品》以及交易商协会组织各界专家编制的《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的发布,各界对于碳金融产品的概念和认识显著加强。

2. 碳金融产品维度进一步丰富,满足实体经济低碳转型需求

过去三年,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碳金融产品创新中,以碳配额抵质押贷款为主的碳资产抵质押贷款创新案例在全国各省市相继涌现。同时,银行间市场也创新了多笔碳市场相关债务融资工具,碳债券产品创新案例日益丰富。

3. 碳金融发展需要市场预期和稳定碳价的支撑

参考国际成熟的碳市场发展经验,良好的市场预期和稳定碳价是碳金融稳定发展的前提。

4. 碳期货等衍生品创新需要时间,需逐步优化市场机制

我国碳市场目前在控排行业的覆盖、交易主体的类型、交易的活跃度、碳价或配额调整措施等方面仍需要逐步优化,在健全的机制设计下逐步形成符合市场供需的碳定价机制,因此对于碳期货等衍生品的创新仍需耐心等待。

碳市场发展对企业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碳排放强度下降,反映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2023年发电行业实际碳排放强度较2022年下降0.6%左右。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碳排放量除以经济GDP所得到的值,碳排放强度越小,表明企业绿色发展的水平越高。

2. 碳排放总量或持续上升,企业需关注减排技术和措施

中国当前追求碳排放强度下降,而不是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下降。碳排放总量下降,某种程度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关注上市发电企业碳排放总量同比上升的同时,也要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是否下降。

3. 碳市场为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需积极应对和把握

碳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需积极应对碳市场的变化,抓住机遇,提升竞争优势。

常见问题解答

1. 中国碳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中国碳市场已经走过了三年发展历程,在交易量、碳价、行业扩容、CCER重启、碳金融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发展之路仍需不断探索。

2. 中国碳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中国碳市场将继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规则,推动碳金融创新,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企业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3. 企业如何参与碳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碳市场:

  • 碳排放配额交易: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碳排放配额的买卖,以实现盈余减排配额的变现或弥补不足的减排配额。
  • CCER项目开发: 企业可以开发CCER项目,获得减排量,并将其出售或用于抵消自身排放。
  • 碳金融产品投资: 企业可以投资碳金融产品,例如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碳债券等,获取收益并推动低碳转型。

4. 碳市场对企业有何影响?

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成本增加: 企业需要承担碳排放成本,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 减排压力: 企业需要积极减排,以降低碳排放成本,并应对未来可能的碳排放限制措施。
  • 转型机遇: 碳市场为企业带来了低碳转型的新机遇,企业可以通过碳减排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开发等方式,提升竞争优势。

5. 未来碳市场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碳市场将推动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 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有何关系?

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未来将加强合作,推动国际碳市场互认,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结论

中国碳市场在三年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发展仍需不断探索。中国碳市场将继续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规则,推动碳金融创新,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企业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将为全球碳市场发展提供借鉴,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